Quantcast
Channel: Chinese Cantonese Forums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6971

鄭政恆:講廣東話.粵語書寫.用粵語學

$
0
0
作者認為「廣東話教中文不能妥協」,可惜香港大部份中小學的校長並不認同這一個理念。用普通話教中文,乃提高學校聲譽的捷徑。當家長一想像到自己的子女可以講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,就高興到不得了。試問校長又怎會不投其所好?作者講《粵謳》、《爾雅》,只是小眾趣味,根本不能引起廣大家長的共鳴。目前「普教中」仍在起步階段,街上仍可見到學生講廣東話。可是過多卅年後,廣東話教育幾乎可以肯定會被淘汰。此乃香港家長作為教育消費者的商業決定,文人根本無從抵抗。



時令讀物﹕講廣東話.粵語書寫.用粵語學
文:鄭政恆


【明報專訊】中港之間的矛盾,不單單在尖沙嘴。兩地的衝突,早已釀成文化戰爭,長長的戰線不單在深圳河或者廣東道,而是在日常的每一個空間,在生活裏、在商店裏、在車廂裏(等多班車!)、在學校裏(不論是大中小學),連騰訊網都刊登出〈大陸人的「恩主心態」從何來〉的反思文章(可惜網頁版把文章刪除),看來只有香港特區的官僚仲唔知發生咩事。

教育界自吳克儉上台後即刻多事,教書先生格外留神。強推國民教育科引起多方反對,至於用普通話教中文科,課程發展議會和語常會自回歸以後,已蠢蠢欲動。最近教育局網頁諸多奇怪變更(廣東話被定性為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、刪去普教中令學生「甚或表現更差」的研究發現),立時引來各方人馬和老師對「普教中」同聲討伐。

不如看看書。李婉薇的《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》一書,資料翔實,涉獵面廣,筆者已在幾年前看過,如今值得再拿出一讀。

廣東人與廣東話

從國家統治者的角度看,國家的政策當然是方便統治,因此移民實邊(編註),殖民管治,統一語言,打壓少數民族,削平文化差異,以單一意識形態和語言建構身分共同體,勢在必行。

廣東一帶,地處邊陲,遠離國家權力中心,對外來思想文化又早佔先機,而邊緣文化又充滿活力,時時挑戰故步自封的中央──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洪仁玕、主力變法維新的康有為梁啟超、提倡用革命推翻滿清的孫中山先生及楊衢雲,都是廣東人士,而且大多跟香港有相當密切的關係。由此看來,廣東的思想文化,實在不拘一格。

廣東話合於中古漢語,又具有吸收外來語的活力,絕大部分香港人都用廣東話溝通,但講到粵語書寫的源流與發展,卻未必十分清楚。《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》指出,自從明末,廣東民間已流行唱木魚書,而且有印刷品如《花箋記》出版,其後清道光年間的《粵謳》刻印,形成了粵語書寫的傳統。

傳教士也幫了粵語書寫一把。他們因傳揚基督福音的熱誠,學習中文和官話,甚至以粵語寫作,以便接觸廣東一帶的普羅大眾。又因為要學習粵語,傳教士和廣東人編了字典和讀本,令粵語的字型和字音有個標準,甚至乎「十九世紀末,很多傳教士相信粵語不是方言(dialect),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語言(language)」,似乎這些洋教士相當尊重廣東話,真係識貨!(順便一提,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港督金文泰通曉粵語,英譯《粵謳》,時至今日,美國駐港總領事夏千福識得廣東話,反而未見中聯辦主任講過……)

陳子褒的粵語教科書

《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》共有五章,分別牽涉五種粵語書寫作品:

第一是以清末革命派報刊為主要平台的粵語寫作羣體,鄭貫公黃世仲是當時的兩個代表報人,可互參楊國雄的《香港戰前報業》一書。第二是廖恩燾(即廖鳳舒、珠海夢餘生、懺綺龕主人)的粵謳及粵語格律詩。天地圖書在幾年前就重印《新粵謳解心》,除了收錄佳作和梁羽生序文外,更配有高寶女士插圖。

第三是粵劇,以梁啟超的《班定遠平西域》為代表。第四是《俗話傾談》和《天路歷程》兩部粵語小說,其中日人魚返善雄校點的《廣東語小說集(俗語傾談)》一書,校點者在序言中稱許廣東話「實在係語言學上具有偉大價值。」而循道會傳教士俾士(George Piercy)翻譯的《天路歷程土話》,刻印於同治十年,受到廣州的讀者歡迎。

最後是粵語教科書,本文以下就集中談談這一方面。

時維晚清,陳子褒(即陳榮袞)為康有為在萬木草堂的學生,戊戌政變後流亡日本時,考察了日人的小學教育。回到中國後,他在澳門香港興學辦教,一生編著課本讀物四十多種,他更成為基督徒,在香港創設學塾、女校、工讀義學,作育英才,最後在香港離世。李婉薇在書中指出陳子褒教育思想的兩根支柱,「一是他非常強調婦孺作為基層國民的重要性,二是他非常清楚母語在兒童教育方面的價值。」

陳子褒為晚清時人,學習文言古語是中文教育的重心(如今同樣重要),他理解學生用粵語學習古文難度最小,而粵語和古語接近,正音(官話)和古語差異更大,所以「古語粵語,串成尚易。若古語、粵語、正音三者合為之,難之又難,故歌語惟以粵語古語為準。」(《幼雅》例言)

《幼雅》(一八九七)仿《爾雅》、《廣雅》,為釋字辭書,其後陳子褒編《婦孺釋詞》(一九○二),則仿《經傳釋詞》,他自敘中說此書「以粗俚之方言,解微妙之語氣。」《婦孺釋詞》使講廣東話的孩子掌握古文虛字詞義,身在港澳的孩子理應好好活用自身的優勢:「事實上,粵語的句末語氣詞和文言的虛字,頗能在語氣神韻相通相合,對學生理解文言虛字,應該很有幫助。」例如《婦孺釋詞》釋「而」字即粵語「但係也、又也、也」,「矣」字即「咯也、也」,「耳」字即「(口遮)也。」非常貼切,於今亦然。陳子褒的著述,對今時今日香港的中文教育,仍然有深刻意義。

廣東話教中文不能妥協

據說香港的高中中文科重設範文,只要選出適合的文言經典作品,不失為一件好事。畢竟人的思想進階,不能單靠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和日常報章,特別是香港的青少年學子,需要好的老師,老師用廣東話教授經典,學生反思吸收,結合文本與生活,華夏的傳統正宗和哲學思想就永不衰微,社會就朝正途走。

試想想一個人善用現代中文書寫,但思想已被人洗腦,寫出來的東西都是廢話;另一個人即使中文書寫平平,但不乏見解想法,寫出來的文章自有可觀之處。因此,重點在思想,而思想的育成精進,需要從古代經典出發(例如先秦諸子之書和歷代政論),沒有其他捷徑。

普教中對香港的中文教育和莘莘學子來說,只會是學習的災難,切割了古典世界和日常生活,人就無根,變得虛浮。為了下一代的民智民心,用廣東話教中文萬萬不能妥協。

編註﹕移民實邊是指歷史上經濟較發達、人口相對密集地區的人口,向人煙稀少、土地荒僻的邊疆地區遷徙,和當地各族人民共同開疆拓土、發展經濟、保疆衛國的歷史活動。

文×鄭政恆

編輯 蕭麗雯

香港明報 二○一四年三月二日 由K先生轉載)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6971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