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文中的彭先生,推廣粵語出錢出力,我是敬佩的。但從學術角度去考究「廣東話的由來」,我以為應該大膽假設、小心求證。彭先生所提到幾個例子,「迤」的正音為/yi4/,「齮齕」的正音為/yi2 hat6/,「膼䯖」的正音為/ja1 long4/,「尐」的正音為/jit3/,都跟現代粵語相去甚遠。「較腳」的本意亦不明確。我以為他的個人意見仍然有待論證。目前唯一同意的是:「𢲷」/ngaau1/當為正字。(坊間多寫作「𢱑」,查實此字發/waa2/音,意思稍有不同。)
廣東話的由來
原汁原味中原文化
曾出版多本研究廣東話相關書籍的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認為,廣東話是漢語中表達力最強,而且音調最豐富的一種語言,代表著最傳統的中原文化。
文:林穎嵐
對於不少人混淆廣東話與廣州話,彭志銘指出,其實廣州話是廣東話的一部分,「廣東話是指整個廣東省所用的語言,而香港人所講的亦可稱為廣州話、廣府話或白話。」他解釋,廣州話與廣東話的不同在於其廣州音,源自廣東省的省城──廣州,「府」指省城/省會,因而有此說法。而廣東話又可稱為粵語,來自廣東省的名號「粵」,集合了廣東省內不同地區的語言,當中包括四邑的台山話、新會話,及潮州話等,而廣州話則被視為廣東話之首,「由於地區差異,使部分廣東地區內所用的詞彙和發音都會有所不同,因廣州是廣東省的省會,具優厚的經濟條件,令廣州話能廣為流傳。」
最原始的中原音
眾所周知,現在內地人所講的普通話,無論在音調或詞彙用法等方面,都與廣東話截然不同,彭志銘表示,「普通話只有四個聲調,而且混雜了多種外族方言,所以無法讀出所有中原文字。」
彭認為,人與人之間的對話,需要聲調配合才能表達感情,而聲調愈少的語言,可用的詞彙便會愈少,代表其表達能力愈弱,他指:「廣東音最適合念唐詩,因為它是最原始的中原音,廣東話的聲調大致可分成九聲,不同聲調會影響說話的意思,例如『你出街小心啲啊。』如果用平音發聲,會有關懷的意思,若聲調變高,感覺便會截然不同。」
不少學者對廣東話的定義與地位存在分歧,彭認為,廣東話比普通話更能表現純正的中原文化,「中原人古時聚居黃河與長江流域之間,曾經歷兩次大遷徙,首次發生於二千五百年前的秦朝,趙佗在嶺南自封『南越王』並帶兵入侵中原,引發民族大遷徙,但他封王期間促進了中原移民和南越國各土著民族的融合,令中原文化及漢字傳入嶺南,而現在位於廣州的越王墓,便是趙佗的足跡證明。另一次大型遷徙則是南宋時期,當時蒙古軍隊入侵中原,全國連同宋帝昺等人舉國逃難,不少人逃到廣東及南部地區,令中原文化由黃河流域移師至南部繼續發展。」
普通話夾雜外族方言
據歷史記載,原本居於中原的人已大量遷移,剩下未能逃走的只能歸順外族管治。彭續說:「當時蒙古人入侵中原建立元朝,並進行文化大清洗。除蒙古人的入侵外,中原還經歷了多次外族管治時期,吸收了外來民族如金人、胡人等方言,所以,普通話不能代表最傳統的中國文化。」而原本的中原民族大量遷移後,定居於地理位置極佳的南部廣東地區,「廣東北面有五個山嶺,叫做『嶺南』,山嶺有助阻擋外族入侵,令人民可以安居樂業,促進社會文化順利發展。」除了可免除外敵入侵的危機外,南部地區亦有先天優勢,「廣東靠近珠江口,土地肥沃,居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能自給自足,減低外族滋擾風險。」造就了廣東文化百花齊放,許多學者研究中國文化時,都以嶺南文化作為參考。
(香港AM730 二○一四年四月廿四日星期四 由K先生重排轉載)
俗語
每個地方經過一段長時間發展後,會產生一套獨有文化,香港曾經歷英治殖民地時期,與廣州人及內地北方人的接觸減少,逐漸出現不同的民間俗語,有的是香港人自創的「香港話」,有的是啟發自廣東人日常生活的共通語言,但至今已有部分較難發音,或難以書寫的舊式俗語失落於文獻中,甚至出現錯誤寫法廣為流傳的情況。
去迤
音:去hea
意思/來源:「迤」的古意是形容一個人走路左搖右擺,現在演變成懶散、死蛇爛鱔或做事得過且過。
較腳
音:教腳
意思/來源:原本是七十年代的學生用語,用來形容走堂或逃學,後來引伸成逃亡或走佬之意。較腳更可說成「較」,與「閃喇」意思相同。
齮齕
音:ger gut
意思/來源:寫法可追溯至《楚辭》的「計極」,古意是指被他人佔便宜,以及「唔好咬我」的意思,現在卻引伸成對別人言語上的侵犯。
𢲷頭
音:r頭
意思/來源:以前的人會說「好頭痕」,本意是指頭皮痕,要用手指搔頭皮,現在變成𢲷晒頭,引伸成絞盡腦汁都想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腳膼䯖
音:腳瓜long
意思:很多人以為小腿都位似瓜的形狀,所以寫成「腳瓜囊」,但其實膼意思便是腳部,而䯖字則泛指所有身體上的肉。
尐(「少」字左右反轉)
音:啲
意思/來源:與「少」意思相同,即是少許、一點的意思,平日常用的「爭啲啲」或「高啲」都應該用這個正字。
(香港AM730 二○一四年四月廿四日星期四 由K先生重排轉載)
廣東話的由來
原汁原味中原文化
曾出版多本研究廣東話相關書籍的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認為,廣東話是漢語中表達力最強,而且音調最豐富的一種語言,代表著最傳統的中原文化。
文:林穎嵐
對於不少人混淆廣東話與廣州話,彭志銘指出,其實廣州話是廣東話的一部分,「廣東話是指整個廣東省所用的語言,而香港人所講的亦可稱為廣州話、廣府話或白話。」他解釋,廣州話與廣東話的不同在於其廣州音,源自廣東省的省城──廣州,「府」指省城/省會,因而有此說法。而廣東話又可稱為粵語,來自廣東省的名號「粵」,集合了廣東省內不同地區的語言,當中包括四邑的台山話、新會話,及潮州話等,而廣州話則被視為廣東話之首,「由於地區差異,使部分廣東地區內所用的詞彙和發音都會有所不同,因廣州是廣東省的省會,具優厚的經濟條件,令廣州話能廣為流傳。」
最原始的中原音
眾所周知,現在內地人所講的普通話,無論在音調或詞彙用法等方面,都與廣東話截然不同,彭志銘表示,「普通話只有四個聲調,而且混雜了多種外族方言,所以無法讀出所有中原文字。」
彭認為,人與人之間的對話,需要聲調配合才能表達感情,而聲調愈少的語言,可用的詞彙便會愈少,代表其表達能力愈弱,他指:「廣東音最適合念唐詩,因為它是最原始的中原音,廣東話的聲調大致可分成九聲,不同聲調會影響說話的意思,例如『你出街小心啲啊。』如果用平音發聲,會有關懷的意思,若聲調變高,感覺便會截然不同。」
不少學者對廣東話的定義與地位存在分歧,彭認為,廣東話比普通話更能表現純正的中原文化,「中原人古時聚居黃河與長江流域之間,曾經歷兩次大遷徙,首次發生於二千五百年前的秦朝,趙佗在嶺南自封『南越王』並帶兵入侵中原,引發民族大遷徙,但他封王期間促進了中原移民和南越國各土著民族的融合,令中原文化及漢字傳入嶺南,而現在位於廣州的越王墓,便是趙佗的足跡證明。另一次大型遷徙則是南宋時期,當時蒙古軍隊入侵中原,全國連同宋帝昺等人舉國逃難,不少人逃到廣東及南部地區,令中原文化由黃河流域移師至南部繼續發展。」
普通話夾雜外族方言
據歷史記載,原本居於中原的人已大量遷移,剩下未能逃走的只能歸順外族管治。彭續說:「當時蒙古人入侵中原建立元朝,並進行文化大清洗。除蒙古人的入侵外,中原還經歷了多次外族管治時期,吸收了外來民族如金人、胡人等方言,所以,普通話不能代表最傳統的中國文化。」而原本的中原民族大量遷移後,定居於地理位置極佳的南部廣東地區,「廣東北面有五個山嶺,叫做『嶺南』,山嶺有助阻擋外族入侵,令人民可以安居樂業,促進社會文化順利發展。」除了可免除外敵入侵的危機外,南部地區亦有先天優勢,「廣東靠近珠江口,土地肥沃,居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能自給自足,減低外族滋擾風險。」造就了廣東文化百花齊放,許多學者研究中國文化時,都以嶺南文化作為參考。
(香港AM730 二○一四年四月廿四日星期四 由K先生重排轉載)
俗語
每個地方經過一段長時間發展後,會產生一套獨有文化,香港曾經歷英治殖民地時期,與廣州人及內地北方人的接觸減少,逐漸出現不同的民間俗語,有的是香港人自創的「香港話」,有的是啟發自廣東人日常生活的共通語言,但至今已有部分較難發音,或難以書寫的舊式俗語失落於文獻中,甚至出現錯誤寫法廣為流傳的情況。
去迤
音:去hea
意思/來源:「迤」的古意是形容一個人走路左搖右擺,現在演變成懶散、死蛇爛鱔或做事得過且過。
較腳
音:教腳
意思/來源:原本是七十年代的學生用語,用來形容走堂或逃學,後來引伸成逃亡或走佬之意。較腳更可說成「較」,與「閃喇」意思相同。
齮齕
音:ger gut
意思/來源:寫法可追溯至《楚辭》的「計極」,古意是指被他人佔便宜,以及「唔好咬我」的意思,現在卻引伸成對別人言語上的侵犯。
𢲷頭
音:r頭
意思/來源:以前的人會說「好頭痕」,本意是指頭皮痕,要用手指搔頭皮,現在變成𢲷晒頭,引伸成絞盡腦汁都想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腳膼䯖
音:腳瓜long
意思:很多人以為小腿都位似瓜的形狀,所以寫成「腳瓜囊」,但其實膼意思便是腳部,而䯖字則泛指所有身體上的肉。
尐(「少」字左右反轉)
音:啲
意思/來源:與「少」意思相同,即是少許、一點的意思,平日常用的「爭啲啲」或「高啲」都應該用這個正字。
(香港AM730 二○一四年四月廿四日星期四 由K先生重排轉載)